寒风呼啸,滴水成冰,青州古城最北端的衡王府大集,腊月的清晨行人稀少,年过九旬的张孟和老汉,仍骑着电动车来到了工作室,擦拭着一个个刻有福寿图案的瓷盘,每个瓷盘人物图像各异,乃是为历年青州劳模量身制作的奖品,身后墙上挂满了名家的寿文化字画,不同材质的寿工艺品,琳琅满目,美不胜收,这是青州门类最齐全的寿文化工作室。传播古州国宝大寿,宣传古州佛寿文化,乃是近期张老执著忙碌的大事。
等同仁赵双田老师来到,关切的问张哥冷不冷时,张孟和爽朗的哈哈一笑,“不瞒你说,当年受冤审查时,三条麻袋我扛过了一冬,何况今天老伴给我穿上了过年买的新棉袄,心里热乎着呢。”此时的张老,慈眉祥目,和蔼可亲,端祥着自己的作品,回首往事,百感交集,天道酬勤,自我满足感油然而生,但心中仍在筹谋着更大的规划。
张老虽己年过九旬,腰板挺直,堂堂正正,没半点老气横秋之相,双目丹凤,剑眉上挑,鼻直口阔,白面无须,年轻时一米八帅哥一枚,善用毛笔书法,拿个剃头刀,上下翻飞,左右开弓,刮脸从不用保险刀片,声如洪钟,隔几十米也听到,扎实的基本功最善演讲,生动有趣,曾酒量超群,但从承诺不喝酒后,滴酒不沾,虽有吸烟嗜好,但从不在老伴面前吞云吐雾,多年如此,始终如一,相濡以沫,令人钦佩。
在张孟和的人生字典里,是没有“退休”二字的,以至有人问张老哪年退休,他愣是想不起来了,恰似运动场上不知疲倦的运动员,人生的马拉松,没有尽头。
那年,作为离休干部的张孟和,确也离开了乡镇企业局领导岗位,离开了属于自已的但不常坐的办公室,下得楼来,看了一眼外贸公司奖励自已的越野吉普,岁月无情,一辈子的革命工作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,应该可喜可贺,可总有点那丝丝的寂寞与不舍,萦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。
转过街口,老伙计们三五一堆,扑克象棋,牵狗溜鸟,悠然自得,这就是我以后的晚年生活吗?老张在思考,更甚者,即有免费的医疗,可住干部病房,弄点养药补补,张口不离养生,句句皆谈保养,是否长生之道?总是千人千脾气,万人万模样,从来都是标新立异的老张,能否走出困境?夕阳更红?难下定论。
善于思考,这是老张的一大特点,无论何事,必深思熟虑,不然不眠不休,抬头看去,艳阳高照,惠风和畅,正值改革开放,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,老张踌躇满志,似有所悟。
▲张孟和展示自己的刻瓷作品
回到家中,放松身心,老伴贤惠,育有五女一男,俱已成人,四世同堂,其乐融融,身为远洋船长的女婿接老俩大连小住,山珍海味伺候,养尊处优帝王般的享受之余,老张面对大海的波涛,仰观飞翔的海鸥,深思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的道理,大连之行,奠定了自已下半生的航程,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,我愿无愧这伟大的时代,无愧于这养育我的土地,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,努力宣传青州,宣传这曾经流血流汗,为之奋斗的土地吧。
说得到,做得到,在离休后的几十年里,直到现在,老张虎视眈眈的盯上了一份奖金,志在必得,国家规定,离休干部若年内无医疗费用,奖励二千元,谁都明白,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对身体健康的肯定,而老张的养生之道,与人不同之处就是永不停息,努力做事。
退下来的张孟和,似乎更加忙碌了,小车不倒尽管推,从研制空心砖机,到铸铜印章,从十二生肖到云门大寿,从工具到材料,从设计到画图,一步一个脚印,埋头苦干,全部亲自动手劳作,可以想像一个耄耋老人所付出之艰辛,坚定的信念支持,动手动脑之余,练就了一付好身体,多年不吃一片药,不打一回针,长期年年领奖,恐怕全国的离休干部中,也没几个,养生之道,得其最高境界。以至于与墙根下晒太阳的老友相遇,“咳,伙计们,我又去领了二千,你们去领了吗?”,惹得老友侧目而视,哈哈大笑声中,骑上小摩托,扬长而去,令人艳羡。
出身于寿光贫穷农村的张孟和,解放前十来岁即投身革命,踊跃参军,吃苦受累,独身一人也曾三天三夜奔波,鞋磨烂脚磨破,干粮吃完就要饭,臭水坑中扒拉开羊粪蛋子捧水解渴,有志者事竞成,终于有幸加入组织,穿上了军装,成为了人民战士,走向了人生正确的第一步,努力学习,扎实肯干,铸就的诚实性格,贯穿一生,从不会撒谎骗人,心直口快,直来直去,决不口是心非,不知小心眼是何物,性格使然,有口皆碑。
张孟和的历任领导职务,最辉煌莫过于黄楼联合工厂当厂长时期,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身为基层干部,设身处地为农民兄弟着想,难能可贵,急农民兄弟之急,做农民兄弟之需,带领全厂职工,上下一心,勇于创新,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,没有铺下身子,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,断难成功,研制轧钢机,用废汽油桶做车圈,穷棒子社精神,竞大胆到用木工锯片切割钢圈,产品供不应求,黄楼联合工厂名声大噪,事业鼎盛,张厂长事业狂人,标兵单位,全国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,张厂长 大喇叭小广播,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的介绍先进经验,以至于惊动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,专程到黄楼联合工厂视察,余副总理空着一只袖管,用仅有的一只手热情相握,着实表扬张厂长的艰苦奋斗,白手创业的精神,成为青州一时轰动的大事。黄楼联合工厂的穷棒子社精神,通过报纸电台传遍全国。省委书记苏毅然也成为黄楼联合工厂的座上宾,亲自指导工作,张厂长一时风光无限,报纸电台,大小报告会,把个张孟和忙个不亦乐乎。
若说身为解放前即参加工作的老干部,认识人多矣,山工厂长王国才曾是他的故交,惺惺相惜,皆非等闲之辈,那个年代两人骑单车相遇,把车往公路上一扔,坐在公路沟里避风处,拿把烟叶,手工卷烟,英雄所见略同,谈起工作来啦个没完,直到饿的肚子叫唤,爬起来打扫下身上草叶尘土,各回各家,真正的实业家的风范,无论山工发展如何鼎盛,王国才始终把张孟和当老哥对待。
张孟和的钻研创新实干精神,在以后的职务变换中,更得以充分体现,家具公司生产木制家具,天经地义,可他偏偏就弄了个钢制家具车间,自是效益大增。五金厂的名牌任家菜刀,早己定型多年,他偏偏就认准了不锈钢刀将会流行,还在上面弄个孔,开个口,一物多用起瓶盖,省里专门发来革新奖。乡镇企业局抓出口地毯工作,靠着成为张经理的宽门大嗓,最擅长的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作风,天天跑基层发展生产,足迹踏遍了青州的山山水水,硬是把产量创到历史最高水平,出口大把赚来外汇,外贸公司把奖励买成车直接送来公司。
扎根于群众,深入于基层,不计得失,努力工作,工作狂人的动力源泉,来自于作为老党员的觉悟,入党誓言,言犹在耳,本能的拒绝一切诱惑,堂堂正正的做人,永远立于不败之地,活的坦然,睡得安稳。
就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老人,就这样一个执着前行可敬的老人,本应安度睌年的时光,在院里燃起炉火,端起一千度的坩锅,化铜铸铝,缓缓倒入模具,火光映红了老汉的脸庞,满脸汗水,火中求美,待到产品出炉,方寸之间,一颗颗金印,一个个小动物,活灵活现,惟妙惟肖,带有老汉的全部热情投入,几乎令人难以相信出自九旬老翁之手,在人们惊喜的赞叹声中,自得乐趣,露出笑意,张老似乎越活越年青了,如此老者,全国也无第二人了吧?
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总是不消停的张孟和,不甘寂寞,普通人难以理解的近似苦行僧式的生活,实则深藏大爱,身体硬朗如牛,从不拖累老伴孩子。张孟和深知自已弱点,自已的折腾,干的是赔钱赚吆喝的勾当,这么多年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,已愧对家人,所以,思虑再三,作出决定,将每月万余的存折,上缴老伴保存,自已喜好的事情,花费另寻出路。
购风机,买煤碳,置铜材,借场地,一步一步,砥砺前行,酷暑严寒,无视身旁美景,总是在不停的奔波中,虚心请教,求人帮忙,成功与失败伴着汗水,砂纸锉刀为伴,灰头土脸的劳作中,求得生活的充实,匆匆而过的忙碌身影,哪像个养尊处优的老干部?壮士暮年,雄心不已。
▲铸铜铜镇纸
可别认为老张是个执拗的老头,几十年的风雨磨练,早已百练成钢,水火不侵,历次的运动,政治敏感度早已超越常人,能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绝招,乃是真抓实干的工作狂,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热爱,诚如邓公所言,我是农民的儿子,我深深的热爱着这片土地。
十年浩劫之初,桃园公社万人大会上,三尺之高的高帽子,已给老张备好,残酷的政治运动,早已练就了处变不惊的铁胆,枪林弹雨的战场上,练就的随机应变的能力。没有老张的急中生智,没有雄厚的群众基础,老张大嗓门振臂一呼,掌握了舆论的最高点,也许人生之路将会改写。金蝉脱壳,全身而退,过人智慧,可见一般。
经此一役,老张深入群众,艰苦驻队,植根于人民,植根于大地,潜伏之余,努力学习,终将毛泽东〈三论〉,弄懂弄通,组织革命群众,一举成为全县正面典型,全县现场会冲破阻力,顺利召开,老张胸佩红花,夸夸其谈,三寸不烂之舌,无出其右。培养的典型人物韩起信,那年登上了国庆观礼台。
终在文革中免遭冲击,躲过了急流旋涡,堪称奇迹。无怪乎,四十年后,张老与知己谈起此事,仍然后怕,在那个年代,像一只狡猾的狐狸,得以全身而退,会场下来后张老骑上那个大金鹿破自行车,恨不的当飞机使用,可千万别掉链子啊。
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,得意忘形之时,难免得罪权贵,耿直的老张更不会变通。个人英雄,好大喜功,既是长处,也是为人处事短板,专啃硬骨头,性格所至,就算发配老张去黑虎山水库带工,看到工地上作业面上,到处是几十吨的大石头,面对拦路虎,老张指点江山,这活我来干,定当清除,组织青年爆破队,军事化管理,几万人的会战工地,也成靓丽风景,为指挥部排忧解难,县长吕学先赞赏之余,无意中又成典型。
如此的张孟和,每一个时期的精彩,都是不甘寂寞的人生版本,张老的口头禅就是,要敢于想常人没所想,干常人没干过的事。只要有工作干,就如同当年的冲锋号响起,不计得失,义无反顾,哪管它暗礁险滩,明枪暗箭,聚精会神力求干出点名堂来,成功后的喜悦,足以欣慰平生,执著的信念,保持一生,无私无畏,人格独立,可鉴天地。
怀着一颗感恩的心,在宣传青州文化方面独树一帜,在铸铜工艺上已炉火纯青,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多年的努力,终有收获。闲不住的张老又收拾行装,又奔向另一天地,九旬老党员,夕阳更红,争当寿文化传播大使,张老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雄心勃勃,古州寿文化一定要发扬广大,走向世界。
宣传故乡,宣传青州,宣传青州人民,宣传青州佛寿文化,矢志不渝,青山不改,绿水长流,这棵云门山上的不老松,咬定青山不放松,青松常青,张老不老。
(文/马振栋 摄影/一 星)
2019.12 NO2. 第二期(总第三十四期)
▲以上图片由青州市摄影家协会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