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窦家崖村,自古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,那就是:每逢过传统佳节,有条件的家庭就相互联络,搭伙攒份子购买山羊,并一起宰杀、烹煮、分享。这样,在节日里,家家户户就可以吃上一顿或几顿正宗的庙子窦家崖全羊,这个节日就过得高高兴兴、舒舒坦坦......
窦家崖村是一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,由于地处偏远,交通不便,多年以来该村的年轻人都走出大山求学创业,村里留下的多是老年人。尽管老年人都不富裕,但每逢清明节、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)、仲秋节、祭祖节(农历十月初一)和春节等重要节日,村民们都要宰羊烹煮,美美地吃上一顿山羊肉,改善一下生活。
不知从哪辈子开始,该村就有了宰烹山羊吃肉过节的风俗。由于山羊价格较贵,一家人往往买不起一整只山羊,所以,聪明的人就发明了“攒(‘凑’的意思)份子吃全羊”的方法,并经久不衰,传承至今。
▲抽肠
“攒份子吃全羊”是指几户或十几户村民,自发地组织起来,到养羊户家挑选一只或几只山羊,过秤后按当时的山羊市价,算出羊的总的钱数,参与者按平均数把钱凑起来付给羊的主人。之后,大家同心协力一起宰杀、烹煮、分割,最后每人得到等份的全羊肉,再把大锅里的羊汤等份舀到各人带来的锅碗瓢盆中,如此,“攒份子吃全羊”的活动暂告一段落。之后,就是各自回家,尽情享受凝聚着自己劳动成果的全羊肉和全羊汤了。
2019年仲秋节前夕,笔者在窦家崖村养羊户王本生家,就见证了该村村民搭伙“攒份子吃全羊”的全过程。村民们介绍说:每逢过节,像这样“攒份子吃全羊”的全村不止一家。
“攒份子吃全羊”是窦家崖村民的自发行为,大家自愿参加,自觉联络,共同动手,其乐融融。在整个宰杀烹煮山羊过程中,大家齐心协力,全程参与,然后羊圈选羊、杀羊放血、挂羊剥皮、开膛剔骨,端水冲洗羊下水、锅支灶、蓄水烧柴、烫烧羊蹄羊头,一派忙碌景象。
▲加盐
窦家崖村民煮羊的方法简单而原始。先是大锅里蓄上清水,水烧开后,放入清洗、分解好的羊肉、羊排、羊骨、羊头、羊蹄及羊下水,盖上大盆,煮上两个小时左右,肉就熟了。期间,经过翻锅、撇沫等程序,到了火候,加入适量的食盐和花椒,其它佐料一概不放,直至肉熟出锅。最令人兴奋的是煮熟的山羊肉出锅后,大家轮流剔骨、切肉,把分切好的羊肉、羊头、羊蹄和心肝肠肺血等放入到一个大盆中,搅拌均匀后,一锅正宗的庙子窦家崖全羊就大功告成了。
烹煮期间,大家稍稍得了空闲,便坐下来,喝杯茶、抽只烟,大家的话匣子也打开了,话题大到国家大事,小到鸡毛蒜皮无所不包。谈笑间,你调侃我一句,我回敬你几语;你讲一个原先听来的故事,他说一件刚发生的真实事件,大家无意中互通了信息,长了知识。遇到同时宰烹几只全羊,一上午的时间不够用,大家就在羊主人家吃午饭,简单的几个小菜,一杯老酒下肚,下午干起活来精神头就更足了。通过参与“攒份子吃全羊”,大家不仅饱了口福,更重要的是,村民们之间的感情也更亲密了......
听当地老人讲:早先宰烹山羊的时候,许多7、8岁的男孩女娃早早地就等候在大锅前,煮熟的肉在没有分到个人手中的时候是谁也不能吃一口的,这是多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,但剔肉后剩下的骨头却是可以人人分享的。于是,孩子们得到大人们的应允,便争先恐后地抢拿羊骨头有滋有味地啃起来,常常弄的满脸满腮都是油水,任凭大人们善意的耻笑也不在乎。现在则不同了。一是生活条件好了,肉对于人们已不再有那么大的诱惑力,再者,现在的小孩大多跟着父母进了城,留在村里的多是老年人,这个男孩女娃争吃羊骨头的场景是再也看不到了。
建在半山腰上的窦家崖村,四面环山,不仅自然风光优美,而且植被丰茂,是放牧山羊的好地方。现在,村里养羊的几户人家,更是天天赶羊上山放牧,山羊个个吃得膘肥体壮,是”饱口福”的首选食材。
据窦家崖村退休教师丁秀文介绍:窦家崖村畜禽饲养始自南宋嘉定年间,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。清朝康熙年间窦家崖村民王卓夫妇就养羊几百只。解放初期,每家每户都养羊,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,生产队有专人放羊,1979年土地联产承包以后,许多农户不再养羊,养羊专业户就应运而生。村民王永恒、王本同、王本生、王本福、王佩江都养羊一大群,王永开、王本君、丁慎禹、高平德、高洪勤、高洪良、王佩臣等村民也都成群地养过羊。他们自繁自养,通过卖羊绒、卖羊羔、成品羊,宰杀等途径赚钱,效益良好。窦家崖山羊肉肥味美,比其他村的羊每斤多卖2元钱。由于羊肉大补,具有御风寒、补身体、抗感冒的功效,所以,每年仲秋节前后,不仅本村村民“攒份子吃全羊”,许多知情的外村和城里人都亲自或托熟人来窦家崖村买羊、杀羊,窦家崖全羊的名气越传越远,越来越大。
随着生态绿化工作的不断推进,可以预见,像窦家崖村这样偏僻山村的山羊也将逐步限养和禁牧,像今天这样热闹红火的“攒份子吃全羊”的风俗也将逐渐消失,到那时,我们也只有从别人的讲述和书籍中的记载窥见其一斑了......
( 文/沈志海 摄影/焦兆山 沈志海 )
2019.12 NO2. 第二期(总第三十四期)
▲以上图片由青州市摄影家协会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