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诸侯纷争,群雄逐鹿。渤海太守袁绍坐镇冀州,拥有青、冀、幽、并四州,蓄意消灭曹操,吞并中原。谋士郑玄献计说,曹操兵不足三万,仅为袁军的三分之一,粮草缺,武器差,乘其攻打刘备后方空虚,夺取许昌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。袁绍瞧不起郑玄,借口儿子有病,断然拒绝。直到曹操打败刘备,回到许昌,据守官渡,袁绍才决定兴兵攻打曹操。郑玄陈说利害,极力劝阻。袁绍大怒,将郑玄由冀州遣往青州。袁绍的长子袁谭镇守青州,按照父亲的意图,将郑玄派往高密任县令。
官渡之战,袁军节节败退。袁绍方才想起谋士郑玄,急令部下到青州调郑玄去官渡,出谋划策。郑玄已料到官渡之战袁绍必败,恰又身患重病,便推辞不去。袁谭奉父命,亲往高密催行。郑玄只得由妻子香珊和儿子陪同,抱病上车。
一路颠簸,郑玄的病越来越重,行至青州城东五十里的店子村,竟然昏厥了过去。香珊十分贤淑,不顾袁谭反对,将车停下,找了一家客店暂住,叫儿子郑仁寻访郎中诊治。郎中把脉后摇头说,病入膏肓,危在旦夕。谁知郎中刚走,郑玄醒了过来,执意要妻子扶他出门走走。香珊估计丈夫是回光返照,便顺从地扶着他走出村外。郑玄望望南山,又看看北水,自言自语地所:“南山松不老,北海水长流,真是难得的好去处!”遂与妻子说:“我若死了,就葬在这里。这里是罕见的风水宝地,我这一生完了,但愿子孙后代成龙成凤。”香珊素知丈夫谙练玄学,所言必有道理,就默默记在心里。郑玄回到客店,把儿子叫到床前,嘱咐一番,两眼一闭断了气。郑仁报告袁谭。袁谭怀疑郑玄吞金而死,令人验过尸,方才允许就地安葬。
官渡之战,袁绍一败涂地。曹操以少胜多,统一了中原。曹操早就倾慕郑玄的才华,也曾听说他献灭曹计,若袁绍采纳了郑玄的建议,恐怕就没他曹操的今天了。后来又听说,郑玄吞金而死,拒赴官渡,因此又从心底里感激他。曹操巡察青州,专程到郑玄墓前祭拜。见郑玄坟墓简陋,碑文又无官衔,当即封郑玄为高密侯,并赐葬高密,重修陵墓。香珊暗记丈夫遗嘱,不愿翻尸倒骨、移棺挪墓,但又不敢违抗曹操的命令,只得违心地将郑玄的墓迁往高密。她私下里和儿子说,等曹操死了,再把你父亲的墓挪回来。
谁知曹操还没死,香珊就死了。死前,她要儿子把她葬在店子村后丈夫葬过的地方。郑仁是孝子,将母亲葬后,日夜守在墓前尽孝。他的孝心感动了乡亲们,都说郑母生了一个好儿子。村人都盼着像郑母一样生养孝子,于是,将店子村改为“郑母店子”,后来又叫“郑母村”。如今,郑母村一千余户,五千余人,曾多年为镇政府驻地。
因郑玄葬在高密,香珊葬在青州,所以当时有童谣说:“东有郑公乡,西有郑母镇,郑公想郑母,两地泪纷纷。”童谣一传十,十传百,传到了曹操耳朵里。曹操以为夫妻分葬,有悖常理,遂令香珊的墓迁往高密,与郑玄合葬。
郑仁不敢违抗上命,又不愿违背母亲的遗嘱,就一味的拖延。曹操看事情迟缓,就令青州知府督办。知府雷厉风行,不经郑仁同意就挖墓开坟。坟墓挖了不到一半,忽然起了大风。大风来自四方,卷着砂石尘土围着坟墓旋转,逼得挖坟者只得停下。大风刮了三天三夜,沙土聚了三天三夜,待大风过去,香珊的坟成了一座偌大的山丘。
面对山丘,知府束手无策。他不敢对曹操说没完成任务,又不敢撒谎,就对部下和百姓说,这山丘不准叫郑母墓,只准叫香珊坟。实话变换着说,就曹操知道了也不致于降罪。郑仁不愿母亲的名字挂在众人嘴头上,便在坟前立了一块碑,将香珊改为“香山“。如今,这山丘就在郑母村北面,方圆五里,海拔约二百米。山顶有侧柏刺槐,山坡有苹果山楂。旧时有庙宇供奉郑母,香火旺盛,为青州一景。
后来,曹操死了。郑仁遵照母亲遗言,想把父亲的尸骨从高密移回香山。一个风水先生知道了,无事生非地上奏曹丕说,青州城东的香山,乃藏龙卧虎风水宝地,郑玄若葬入此地,后人必出真龙天子。曹丕已经当了魏朝的皇帝,他是真龙天子,岂能容得再有真龙天子?于是下了两道圣旨,一是不准郑玄迁回香山,二是剿杀郑氏族人。祸从天降,郑氏中的男女老幼,死的死逃的逃。逃走的也不敢再姓郑,纷纷改姓换名,有的姓了张王李赵,有的姓了董冀于程……
▲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香山庙会,是最为热闹的日子
多少年过去了,桩桩往事湮灭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河中。但是,郑母、香山的灵气没有湮灭,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英才,既有将相达官,又有文人雅士。宋朝著名的宰相王曾,元朝的大将军董进,明朝的兵部侍郎冀錬,明朝礼部尚书赵秉忠,以及元代《齐乘》的作者于钦、清代的画家冀旭,还有当代的张黎将军,他们都是香山脚下、郑母土上的佼佼者。郑母、香山,像璀璨夺目的明珠,为神州大地添彩,为青州故土增光。
(文/刘继孔 摄影/一 星 肖希华)
2018.12 NO3. 第三期(总第三十二期)
▲以上图片由青州市摄影家协会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