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.殇 逝
<上>
南阳河冲出崇山峻岭,跃下瀑水涧,便安下性子,划个大大的S形,缓缓向东流去。
在S形的汭位,北有南燕国慕容皇帝的广固城,东阳城;对面有南阳府城,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这里一直是山东的军事政治重镇。
天堑水阔。北宋1302年河面始架木桥。明万历年建为石桥,起拱若飞虹,巨石砌七孔。“石崖天设”,“铁柱钉连”,从此定名“万年桥”。若干年中,大桥数遭水患。清嘉庆年,又重建,工程浩繁,使用至今。先前,桥西岸北有“宴公祠”,供神衹平浪候宴戍存镇水妖,后来废圯。
桥下游不远,另架一座卧于河面的漫水桥。正经的名字叫:汇流桥。但人们叫起来不顺口,倒是“滚水桥”这名字叫得更响亮更亲切。
▲文昌宫,是祀祭文昌帝君的庙宇,始建无考,图为文昌宫山门(位于青云桥北首东侧,摄于20世纪40年代)
滚水桥卧于河面,南北二十五孔,连一条古老官道。南进东关圩子城,桥北两岔,正当岔口处,有古刹文昌宫。
科举时代,文昌宫的香火极盛,主供神明文昌帝君张仲,还有梓潼。在青州,供奉文昌帝君的神祠还有多处,唯这里居官道,离城近,举子富豪送钱送银子方便,又是府级大神,掌一方之科举文运,香火旺的令人咋舌。其它小家子气的神祠就不同了,虽所司职责大抵相似,因地位低,地理位置不占优就打了折扣。尤其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,本来香火暗谈的小门小户,很快上气不接下气,大多改换门庭另僻门路了。
文昌宫在青州府道观中是大户,科举制废除,主要经济收入虽然减了不少,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。另外,历代掌门经营有方,香火断续烧到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,最后经不住神勇的红卫兵造反队,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它弄灭了。
早先的文昌宫规模很大,最后两任掌门人都姓毕,论门户,论辈份,青州府各道观没几个能与之比肩 。香火熄灭前,道长俗名毕续瑞,道号崇和,青州城北冉柳树人氏,师承上任文昌宫掌门信安道长,二者是师徒,也是父子。
信安幼年出家修道,拜瓜市观黄真人为师。因其聪慧好学,有担当之才,且伶俐有悟性,善解人意,便被当时的文昌宫掌门何克诚道长收为义子,并授以毕生所学。何道长升仙后,香火传于信安,掌文昌宫并兼理辖内教务。
信安三十八岁那年,文昌宫大兴土木,不幸受伤,适又劳累过度,瘁死观中。香火毫无争义的传给了儿子。从此续瑞升为掌门,取道号崇和。
文昌宫中主供的是位白须面净的老头,笑容可掬,据传姓张,是玉皇大帝的本家,单名一个“仲”字,身份高的不得了,乃文曲星下凡。受玉帝差遣到凡间主宰科举,功名,利禄。别看此老笑迷迷的一幅和蔼可亲的样子,那只是外表,权力大的也不得了,读书人绝不敢小瞧。老头指甲深,喜欢热闹,尤其喜欢财物。因为有权,掌管进入仕途的通道,大凡读书人都得花钱来这里巴接。若把老头哄高兴了,说不定一考成名。
每逢科考,各地秀才湧向府城,巴巴着眼盼望能在贡院过关,这文昌宫就比平时更热闹了。你想呵,谁还痛几两银子,即使不吃不喝,也得先哄张老师高兴才行,否则,后悔到肠子发青!所以这孝心是免不了得。
文昌宫的文昌帝君因长期受人间烟火的熏陶,患有很重的势力眼疾,又因着通天的能耐,把寺观中老少神仙,凡夫俗子的脸盘罩护的大了许多。连同站在老师身边的两个侍童,也是黑眼珠少白眼珠多,狐假虎威,面带八分讥笑,一上眼便让人浑身不舒服。显然太过份,但一切为了大局,为了高考试卷的神圣和科举大业,防止内秘外泄,两个侍童被先天缺陷,一个聋,听不见,一个哑,说不出。其实,为了文昌宫的香火常盛不衰,天聋地哑有什么不好呢。任人说三道四,褒之贬之,所涉非要,纷争无益。
年轮快慢自有它的转法。科举废除后,寺观道长立即釆取与时俱进的措施,塑像加进了财神爷赵公明先生,药王孙思邈先生,送子娘娘等一大批精英。并且进一步升级开放搞活,笑脸迎接进门客,进门统称财神爷。对外服务项目也有增加:捉妖拿邪,画符驱鬼,六壬卜筮,青囊堪舆,风水修益,择吉启运,总之包罗万象,无所不为。老少人丁纳入编制,即便大门外的老沙槐也编进了序列,因此,老槐的身上就经常贴着法术文告:天黄黄,地黄黄,我家有个夜哭郎,过路君子念几遍,一觉睡到天大亮。
<下>
在文昌宫古刹中,当然不乏国宝级文物。千手千眼铜观音立像是国家二级文物,重达二千斤,十一个面孔,四十二只手臂,左右对称。中间手臂合什,下面两手施禅定印。
很遗憾,不知什么时候,手臂缺了一只,据说闹兵荒时被砸了一只。其中十三只手执法器,余者开法眼施手印。所谓干手,并非真的千手,因四十只手中各执二十五种法器;每手有个法眼,一眼可观二十五种世态。四十乘二十五,刚好一千,故称千手千眼。当然,内涵高深,凡人一头霧水。经云:千乃无量圆满之意,故,站立的铜观音以千手千眼称之。
▲文昌宫大齐碑正面
宫中还有件国家一级文物:大齐碑。
碑高:4.45米;宽:1.6米。阴阳两面有字。正面额书: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,碑文1635字,现存1500余字。字形横长直短,结体严谨,有《曹全碑》之神。碑阴刻:龙兴之寺。字径七十公分见方,唐李邕书,字体硕大,上眼走心,须臾迸发巨大震撼力。边框篆书年号:金.皇统六年。(查史书,即1146年)
▲文昌宫大齐碑反面
大齐碑于北齐武平四年(公元573年)建于南阳寺。开元十八年(公元730年)改称“龙兴寺”。碑面正文二十九行,滿行五十八字,八分体。是南北朝时最大的石碑,内容提及北齐“八贵”之一的娄定远。
该碑有很高的史料价值,是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。观中其余文物皆不及此二者,故略而不述。
1966年,文化革命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燃烧,接踵而来的是破四旧,立四新,砸烂旧世界,扫除一切封资修的残渣余孽。
1967年,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红卫兵造反派,势头正劲,风头正旺,见啥砸啥,没一天不砸不烧,除红宝书不是毒草外,其余都在铲除之列,誓以除净拔根为快。朝夕之间,针对文昌宫与大齐碑的一场浩劫或许不可避免,有人忐忑,有人叹息,也有人准备拍手叫好。
这天清晨,街头巷尾以及路过的行人突然发现,文昌宫门前变样了,大门西侧的古槐旁,平地垒起了一座主席台,墙上贴幅醒目的标语:阶级斗争一抓就灵。台子后面的幕墙也十分新颖,粉底干净光亮,红色题字鲜艳夺目。正中四字用仿宋体写就:最高指示。内容竖排黑变体:人民,只有人民,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。
很多人都明白,这杰作绝对聪明智慧,目的就在于给子孙后代留下无可替代的文化瑰宝,而施用的“瞒天过海”之计。厉害之处在于匆匆间,巧施妙招,瞞过了火眼金睛的红卫兵战士,真乃千秋大义,流芳永远也。以此看来,这世上清醒装醉的人不多,还是有的。
此后,这里就成了文攻武卫,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,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战场,批判封资修,斗倒斗臭牛鬼蛇神黑九类的阵地。
建设这座革命阵地所用的材料全部来自文昌宫的几十通石碑。那年那月,正是多事之秋,阶级斗争白热化,造反浱三天两头开批斗会,没有一天不武斗。大街小巷喊着口号,游行的队伍一脸严肃,行人没几个,队伍过后,便是冷清清的死寂。
转过年头,到了1968年,造反浱开始大联合,在抓革命促生产,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形势下,实现了祖国山河一片红,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。文昌宫惊魂复窍,原先的小学校开学了,恢复了原有的喧哗。
文昌宫小学的正式名字称:高园小学,是建国后早期的小学之一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国家提倡“人人学文化,处处读书声”,它便成为扫盲运动的娇子,当地许多老人都曾在这里扫过盲,上过夜校。
文昌宫改做小学校的几十年里,在社会上历来没什么大声响,但保护了大齐碑和其它文物这非同寻常的豪举,却使它在世人面前为之瞠目。
汲萍先生是高园小学的教师,书画造诣非凡,笔名“滚水”,尤擅芦草水鸭,与寿光涌漢先生魏老师有同窗之谊,过从甚厚。
魏老每临寒舍,偶论此事,常多感慨,盛赞其功德无量,睿智正义之品性,保护大齐碑,汲老师功高第一。
魏老也是一代名师,善飞白,文笔超群,重考证史实,书追二王。对大齐碑亦有深入研究,师曰:大齐之碑,全篇赞扬北齐青州刺史娄定远重修南阳寺的功绩,行文精彩绝伦,法度严谨,笔意流畅,八分体姿肆飞扬,辞藻华丽,骈赋力尽饰夸,文追汉晋之风,堪称古碑经典。
公元1970年,南阳城东门连同最后的城墙夷为平地,东北角敌楼处连接早已废圮的东阳城要修建一座贯通南北的大桥:青云桥。
近在咫尺的文昌宫妨碍施工,连同滚水桥一同拆卸后进了垃圾场。费力保护的“大齐碑”“千手千眼铜观音立像”与铁鹤寺的一对数丈高大铁鹤,前后迁入偶园博物馆。
再后来,新博物馆建成,除大齐碑留在偶园露宿草坪外,其它文物住上了洋楼洋房,青州博物馆。
宫中最后一代掌门,崇和道长祖孙三代,搬出寺观,不得不另寻糊口门路。八十年代,崇和的道号在社会上已少有人知,而新兴的青州市场上却多了一位卖高桩馒头的古稀老人,姓毕,名续瑞。
1995年底,这位卖高桩馒头的真人,据传突然羽化升天,一片烟云仙游去了。
发生在青州府文昌宫的种种往事,从此湮没于历史大潮的汪洋中,没人记取,也没留下什么。可是,那高桩馒头的香味,却时常回味于人们的记忆里。
文昌香火累宗传,
可惜玄门与道偏,
谁肯连肩糊小口?
老君师法也徒然。
(未完待续)
(文/杨正云)
2018.12 NO3. 第三期(总第三十二期)
▲以上图片由青州市摄影家协会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