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河,流淌不息的弥河,多少年来,它哺养了两岸的一代代儿女,孕育了数不尽的英雄豪杰。曾诞生在这里的我党老一代革命家吴振东烈士,就是突出的代表。吴振东那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赤胆忠诚,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。
▲吴振东
吴振东,曾用名吴建民,字晓初,1899年,出生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弥河岸畔梭庄村一户比较富庶的农民家庭。缘于此,吴振东具备了顺利进学堂、读书学文化的条件。那年月,吴振东在学堂里,除了跟先生学习儒书外,还习上了书画,而且在四庄八邻有一定小名气。吴振东不仅聪颖,还善于动脑。对时局的看法、评论,也的确高人一筹。1912年,吴振东由乡下学堂步入位于益都县城文庙的单级教员养成所学习。不久,这家养成所扩建为师范讲习所,吴振东再转入这所新校就读。到1917年毕业时,吴振东曾先后在弥河两岸和临朐县山区的一些乡村办学任教。
早年,吴振东在益都城为学生时,就善于研究问题,与同学、老师探讨时局和形势。从教后,在授课之余,吴振东又特别注重唤起民众工作。平日里,他利用各种机会,向学生和当地群众讲述革命道理,引导人们自觉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。
1919年,吴振东离开老师工作岗位后,考取了设在益都城里中所营街上的山东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。这所学校,是在清末青州府衙创办的桑蚕实学堂基础上,改建扩建起来的。在课程设置上,它不仅保留了过去的桑蚕课程,又注重贴近本科阶段的专业课。如《栽桑新论》、《桑树虫害论》、《蚕体解剖》、《农学大意》、《肥料学》、《土壤学》、《养蚕学》、《细菌学》、《气象学》、《蚕丝经营学》等。学校最突出的特点是,所开设的专业教材,全部由学校自编。另外,教学中注重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,并且做到了所用的教材既全面又详实。吴振东在学校学习期间,始终是全校的高才生。
就在这一年,伟大的“五·四”爱国运动陆续在全国各地爆发。当时,富有革命传统的益都人民热烈响应。吴振东所在的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的广大师生,争先恐后地活跃在县城大街小巷中。
经过1919年爆发的“五·四”爱国运动的战斗洗礼后,吴振东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。特别是与当时同窗就读的王士秀等几位同学,一块学习了《共产党宣言》、《联共(布)党史简明教程》等书刊后,简直如同步入新天地。他深刻认识到,要想救中国和铲除民族压迫,必须探求马克思主义真理,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。
1922年,吴振东在益都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,领导了一次学生运动后,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众的拥戴。吴振东的名字,也逐渐叫响。不久,经中共“一大”代表邓恩铭介绍,吴振东加入中国共产党,开始了革命生涯。
这一年年底,吴振东从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,回到自己的家乡,在弥河两岸,以指导群众发展养蚕业为掩护,秘密进行革命活动,在梭庄周围一些村里,人们经常见他向群众演说。他以“天不怕,地不怕”的大无畏精神,公开演讲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;天下穷人是一家,必须实行耕者有其田,消灭人剥人的制度;受苦难的百姓,要团结起来,要打倒帝国主义;要铲除军阀,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……”,这些铿锵有力的口号,给四乡百姓留下深刻印象。快过年了,吴振东买来大红纸,书写了很多透着革命内容的对联,如“打倒帝国主义,铲除害民军阀;新社会全国统一,大革命历史无双”和“抵制日货”等等,无偿送到乡亲们的大门上,让他们广泛张贴。在他自家的大门上,还贴了“为正义而战,敢死胜于不死;背人道偷生,虽死不如无生”等对联,引得四乡八邻乡亲争相前来观看。吴振东以“送春联”形式,大肆进行革命宣传的举动,激怒了恶霸地主赵某人,他竟然无中生有地给吴振东捏造了几条“罪状”,偷偷递进县衙,让知县前来查办,无奈的是,那位知县倒是狡猾得很,他慑于当时的社会已经动荡,弄不好惹出大乱子来,更难收拾。只好装聋作哑,不予追究,扬长而去了。岂料想,吴振东的老父亲,耳朵里灌满了乡亲们的七言八语,指着吴振东的鼻子骂起来,说“这个孩子,简直疯了!”吴振东看到老父亲气得胡子都在抖动,很是心疼,便买了好吃的送给老人,并耐着以性子一再向老人慢慢解释,直说得老人消了火气,后来竟然也支持开儿子的革命行动了。
▲把打豪绅的粮食分给农友们
1923年6月,吴振东突然接到自己母校——山东省立第一甲种农校的来信。信里说:学校要附设桑蚕试验场一处,根据历年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,经过反复筛选,决定聘请吴振东担任试验场的场长。吴振东接信后心想:这倒是利用合法身份,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的好机会,便立即赶到县城赴任。
吴振东在担任了省立第一甲种农校桑蚕种场场长后,每逢召开全场职工大会,都忘不了用生动事例,大胆揭露帝国主义与地方官府互相勾结的反动本质,鼓动广大职工,挺起腰杆,勇敢向帝国主义及其在地方的代理人开展无情斗争,使育种场成为革命群众对敌斗争的场所。与此同时,吴振东还借便利条件,主动前往城里的省立第十中学,省立第四师范的党、团组织联系,在冯家花园集会,共同建立起“青州平民学会”党的外围组织,定期集体学习进步书刊,大张旗鼓开展学生运动,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国民党益都县政府的反动统治,也为后来的青州地区的党、团组织发展,起了重要作用。
▲革命生产两不误
任职场长期间,吴振东还以济南的正谊中学和山东农事试验场作为革命活动基地,在邓恩铭的直接领导下, 深入工厂、农村,从事工人运动、农民运动及党的统一战线工作。两人配合得非常协调。1924年春,吴振东由邓恩铭介绍,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同年6月,吴振东回弥河老家探亲,恰巧遇到冢子庄唱大戏。吴振东高兴极了,心里话,这不正是宣传我党主张的好机会!大戏还没开始,吴振东就三步并作两步,站到了台子中央。他亮开嗓门,大声宣传起我党的革命主张来。他说:“当下正是困难时刻,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,先有国,后有家;广大工农大众,要团结起来,打倒帝国主义,打倒国民党卖国政府;天下穷人是一家,要根除剥削制度,实行耕者有其田,胜利属于人民,天下属于劳苦大众!”这铿锵有力地讲演,震惊了弥河两岸不少村庄,也吓破了县里旧官府和恶霸地主的狗胆。国民党县长曾发出通令,悬赏吴振东。未料想,县里尚未动手,吴振东就出现在济南了。县衙门里的人无奈,只好放风胡弄老百姓说:“唉,疯子!是疯子,就是那个‘吴大疯子’!”
国共合作实现后,在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高潮中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。为适应这种形式,培养农民运动干部,经中国共产党倡议和国民党中央执委专门会议通过,决定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。讲习所名义上是由国民党中执委开办,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。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,共举办了六届。凡是参加讲习所的成员,要求在年龄、文化程度、身体状况、道德品质等方面,都要符合条件。并且通过考试,才能正式录取。录取后,由中共山东省委通知到本人,1925年9月,吴振东与益都的丁祝华,潍县的李怀才,济南的孙福昌,寿光的王云生、吴竹亭,诸城的隋景文等8人,接到中共山东省委的通知,赴广州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,参加培训学习。在这些同志中,除诸城隋景文是青年团员外,其余都是共产党员。
▲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,吴振东曾在此学习
吴振东先是由济南乘火车到达上海。在上海,见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侯玉兰(即侯志,益都人),由侯玉兰给换上介绍信,然后与湖南的几位同志一起,乘坐招商局的海轮,直达在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。农民运动讲习所,在广州市东臬大道路北,是由原广东省大买办资本家的别墅改建的,院内很是宽敞。
▲国共合作时期的上海
在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课前,又组织学员进行了统一考试。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时,全部被录取。接着,让大家重新填表参加国民党,并当场发给了党证。因为讲习所大门口的牌子上写的是“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”。但是,在整个大院里,很难见到国民党的领导,见到的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彭湃,阮啸仙、罗绮园等。彭湃同志是讲习所的主任。他是中国农民运动最早的开拓者,名扬全国的“农运大王”。
在3个多月的学习中,吴振东和同志们听取了彭湃作的《中国农民运动概况》、《东江,海丰农民运动经验总结》。同时,还听取了毛泽东同志所作的《中国农民问题》、《农民教育》、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专题报告。并听取了李立三同志主讲的《中国职工运动》,阮啸仙、罗绮园主讲的《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》、《中国农民运动史》,陈公博、甘乃光主讲的《三民主义》、《建国方略》、《中国国民党史》。另外,还听取了广东地区党委书记陈延年主讲的《中国共产党党史》、《如何支持国民革命》的报告以及苏联顾问孜孜耶夫主讲的《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进化论》等课题。
记不清在哪次会议上,吴振东同部分学员一起,还请瞿秋白、赵世炎、吴稚晖、胡汉民分别作过演讲。同时,听取了张太雷做翻译,由苏联顾问鲍罗廷作的政治报告。
除了政治理论学习外,吴振东在与学员们完成必须的军事训练项目后,又先后深入到广东省海丰、番禺、曲江等一些重点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,学习了“农运大王”彭湃开展农民运动的做法,经验。总之,这次南下学习的时间虽短,但对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,更好地投入农民运动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名 垂 青 史
1925年12月8日这天,吴振东与山东学员,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,同来自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安徽、福建八个省的114名学员,经过严格考试,全部毕业。此后,大部分学员各自返回原籍,从事农民运动工作。吴振东与同去的山东人隋景林、孙福昌同志,遵照上级安排,经过一翻精心化妆,于1926年1月10日到达中共中央当时的所在地上海。在由中央有关同志与他们分别谈话后,隋景文去了郑州,孙福昌去了信阳,吴振东被派往洛阳。领导同志要求他们到各自的地方后,广泛发动群众,迅速组织农会,配合国民革命军,尽快向北方推进。
▲培训战斗队
踏进洛阳地盘后,吴振东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。他走农村,办学校,为联系农运骨干,经常废寝忘食。然而,当时的河南省是大军阀吴佩孚的根据地。反动势力特别强,这里的“红枪会”组织中,人鬼不分,很难开展工作。正如中共中央1926年2月在第三次扩大执行会通过的《对于红枪会运动决议案》中指出的那样“匪化现象严重”。有的“红枪会”组织中的土匪,已经被当地土豪买通利用。在这种形势下,单枪匹马的吴振东,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,开展农民运动工作,成功率实为渺小。那时节,吴振东数不清遭了多少次难,受了多少苦。但是,吴振东心中有一个信念——坚决完成党中央交给自己的艰巨任务。尽快把农民发动起来,向着夺取革命胜利的大目标,奋勇向前。
▲洛阳街头,腥风血雨
1926年12月的一天,吴振东决定在洛阳市狮子口巷召开农民运动领导成员会议,研究近期武装起义准备工作。他压根儿没想到,会议地点早已被敌特侦破掌握。冷不防一股全副武装的反动分子,突然闯入会场。紧急时刻,吴振东立即招呼大家全力突围。在激战中,吴振东奋不顾身,英勇杀敌。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极为悬殊,吴振东不幸壮烈牺牲,时年仅有27岁。
噩耗传到齐鲁大地,不少认识吴振东的同学、亲友,悲痛万分。当时,曾与吴振东在益都省立第一甲种农校同窗共读的同学、共产党员宋海艇,特意敬题挽联:
回忆去年四月十三,稷门追悼孙中山,革命者热血沸腾,气愤情激,你与我甘苦不分,休戚与共,革命途中兄偕弟;
正值今年最后一日,故里农协会创建,适逢此时噩耗传,哀崩栋折,我对你怀念无比,痛苦莫名,新春节下弟哭兄。 (文/刘传功)
2017.06 NO2. 第二期(总第二十七期)
▲以上图片由青州市摄影家协会提供